发布时间:2011.04.25
当前位置: 首页 信息中心 企业动态

农村清洁工程建起来如何转起来

去年起,全省将农村清洁工程列入33项民生工程,深受农村群众欢迎。然而,在皖北部分乡镇,当垃圾中转站开始建设、成套保洁设备进镇入村之后,却成了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甚至被一些干部视为负担。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亟待解决。
“清洁工程”遇尴尬
    两座垃圾中转站、数十个垃圾房、满街跑的保洁车,这是记者日前在宿州市蕲县镇见到的新景象。“过去‘垃圾靠风刮’,现在垃圾日产日清,这喜人变化得益于我省实施的农村清洁工程。”居民邱万军说。
    然而,在部分乡镇,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遇到尴尬。《安徽省农村清洁工程实施办法》提出建立健全“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卫生保洁制度,但今年2月,宿州市审计局对28个乡镇“农村清洁工程”进行审计后发现,这一模式在推进过程中阻力重重。
    “村收集”难启动。该市一份审计意见称,部分乡镇向审计人员反映,农村生活垃圾只要正确处理就是很好的农家肥,不需要把村级垃圾收集到乡镇,再说目前也不可能。政府部门有关人士则告诉记者,考虑皖北农村的实际情况,“村收集”的提法不应过于宽泛,而应出台更详细的方案,例如,如何将农村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农业废弃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起来,否则好的设想就只能停留在纸上。
    “乡镇转运”进度慢。宿州市审计局调查发现,一些乡镇对安装垃圾转运设施积极性不高,已安装的又不积极使用。今年2月该局实地抽查5个乡镇,有2个乡镇的垃圾中转站建设工程已竣工,但垃圾压缩设备因故未及时调试运行;另有3个乡镇已安装垃圾压缩设备,但没有使用。记者在采访中也发现了类似问题。3月17日,记者在某镇看到,该镇的垃圾压缩设备迟迟未安装,垃圾中转站里堆满杂物。部分乡镇甚至挪用省里下拨的垃圾中转站建设资金修路。
    “县处理”能力弱。宿州市一份审计意见称,该市四县一区具备接收大量垃圾并能及时处理的垃圾处理厂不多,且城镇居民垃圾处理任务繁重,无力接收农村垃圾进行处理。记者日前在蕲县镇采访发现,该镇虽基本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但因所在区没有垃圾处理厂,运到市垃圾处理厂需支付较高费用,垃圾只得堆放于数公里外的村庄,因填埋不及时造成二次污染。
好事为啥变“鸡肋”
    “农村清洁工程”前期建设均由省及地方政府承担,不需乡镇投入分文。然而,宿州市审计局日前调查发现,部分乡镇不想要“农村清洁工程”配备的垃圾压缩设备和垃圾运输车,怕要来之后变成负担;而上马这些设施设备的部分乡镇,仅将其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摆设。这究竟是为什么?
    宿州市一份审计意见称,部分乡镇干部之所以对“农村清洁工程”有不支持的情绪,主观原因是怕多了一项考核指标,完不成要受批评;客观原因是无力解决这一民生工程的运转费用,如环卫人员工资、压缩设备运行电费、车辆维修和燃料费用、垃圾处理费用等。据记者了解,虽然“农村清洁工程”的前期建设费用由政府包揽,但后期运转和维护费用全部交由乡镇一级承担,市、县(区)未将这些费用纳入财政支付范畴。目前,多数乡镇只能通过收取卫生费来勉强维持
以蕲县镇为例,该镇“农村清洁工程”所涉费用每年预计20万元,但每年实收的卫生费不过8万元,资金缺口大。该镇环卫工人称,他们每天工作六七个小时,月工资平均不过400元,且有时还不能保障。 
    “资金不足会导致基层缺乏积极性,‘农村清洁工程’要防止日后出现重建轻管的情形。”宿州市有关人士说。
    “部分基层干部视‘农村清洁工程’为负担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一些乡镇垃圾收集、转运之后,缺乏无害化处理的去处。”据介绍,宿州市仅市本级拥有一个无害化垃圾处理厂,4个县仅有未按国家标准建设的简易垃圾填埋场,埇桥区则没有垃圾处理场所。“县处理”能力弱成为制约“农村清洁工程”的一大“瓶颈”,一些乡镇只能对收集来的垃圾随意堆放,被群众戏称为“从甲地转移到乙地”。
 破题需要新思路
    “农村清洁工程”是关系农村环境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如何破解运转资金和垃圾处理两大瓶颈,关乎这一民生工程的顺利推进。在这方面,外省的新思路值得借鉴。
    湖南省浏阳市三口镇日产垃圾30吨,全年垃圾运输费88万元,不仅财政无力承担,市垃圾处理厂也无法容纳。该镇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选出户主理事会聘请保洁员,并对他们实行月考核、季评比管理,形成了村(居)委会负责指导、户主理事会监督管理、保洁员上户收集、保洁费用农户分摊、政府考核补助支持的村民自治模式。此举不仅解决了垃圾治理资金问题,也使农民受到教育,有助于卫生习惯的养成。此外,该镇以废品回收中心为依托,将所有保洁员纳入其体系,成立合作性质的农村保洁公司,保洁员对三口镇所有可回收废品进行统一回收,并由公司统一出售,所得利润作为保洁员的补贴,提高了保洁员的积极性。为减轻垃圾处理的压力,该镇通过垃圾分类,实施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例如,剩饭菜、烂菜叶等可堆肥垃圾转化利用,煤渣、炉灰等可无害化处理垃圾铺路填坑,全镇垃圾减量达90%,全年垃圾转运和处理费减少约78万元。
    针对当前遇到的难题,宿州市正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在破解资金瓶颈方面,该市实行“谁投资、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等原则,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清洁工程建设,逐步建立“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支持、农民积极投入”的多渠道投入机制。为确保“县处理”模式尽快落实,该市已将县、区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建设列入议事日程,萧县有望明年初建成垃圾处理厂。
    “农村环境卫生治理是老问题、新课题、大难题,农村清洁工程任重而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完善保洁设施设备后期管护政策,制订《乡镇垃圾处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使这一民生工程走上良性轨道。”宿州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有关人士说